切換選單
切換個人選單
尚未登入
如果您进行任何编辑,您的IP地址会公开展示。

剜度氏族

好戰的外星種族
Cloud Imperium Games Vanduul Head Detailed.jpg
剜度氏族
Kingdom 外星物種
Sentient? 有意識
Capital 集群游牧/流浪
Founded 未知發現地
Language 剜度氏族語
Religion 未知信仰
Government 無中央政府
  • Tribalism
Ruler 多個部落最高領導
Currency 未知貨幣體系
Territories 16已知星系
Status 繁榮
Discovered In 公元2681年; 273年 前 (2681)

剜度氏族 ( Xi'an: Uantuul(Uantūl) (Proper); Banu: Wandúlo(Wandúlo); Vanduul: vwanduul; )是有感知能力,意識形態,且進行游牧/流浪生活的外星種族。當一名剜度氏族中的男性達到"成年"後,他將與自己的氏族一起度過餘生,一直"逃亡"。目前還不清楚剜度氏族的雌性和幼年個體生活在哪裡以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但他們仍然需要雌雄交配進行繁殖。剜度氏族是一種兩足外星生物。雄性個體居住在飛船上,組成被稱為"氏族"或"群體"的有組織的集群。[1] 剜度氏族在2681年與人類進行了首次接觸。[2] 自從這些首次接觸以來,剜度氏族通常對其他種族,尤其是人類,表現出敵對態度。人類為了與他們和平接觸而做出的所有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在2681年至2712年之間,他們對人類定居區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襲擊,包括卡利班星系俄里翁星系維吉爾星系的淪陷。此後,他們不斷襲擊UEE的"西部"地區。[3][4] 在接下來的250年中,在台博爾星系的衝突導致了數百萬名人類士兵和平民的死亡。

2945-10-05的維加二號之戰導致UEE 參議院正式宣布對剜度氏族發起了跨物種的戰爭。[5]並於2946年在奧伯龍星系中與剜度氏族進行對抗,這被稱為曼德拉克行動[6]

歷史

由於剜度氏族沒有與人類進行接觸,並且遵循嚴格的"自殺原則"(如果他們面臨被俘的危險,他們會毀掉他們的船隻),人們對剜度氏族的了解很少。在25世紀,人類在星際殖民地的建立始於遠星計劃,結果發現並殖民了維加星系台博爾星系維吉爾星系[7][8][9][10]緊隨其後,在2660年,人類在俄里翁星系進行了定居。[11]期間,定居點沒有再次被騷擾。

第一次接觸

與人類的首次接觸是暴力的。在2681年8月9日,一群剜度氏族襲擊了俄里翁星系的阿米塔奇(Armitage)上的戴爾鎮(Dell Township),造成638人死亡,並綁架了一名人類。[2][11][12][13]不尋常的是,襲擊的來敵搶劫了許多毫無價值的物品,卻避開了更重要的物品。自此事件以來,剜度氏族在2681年至2712年間襲擊了俄里翁星系、維吉爾星系和台博爾星系,這導致維加星系迅速短暫地增長。[14] until the system became later itself a target of Vanduul attacks.

剜度氏族與UEE之間的首次遭遇發生在2681年9月15日。[13]

伊利亞娜·梅塞爾和其他人類高層一直到發生在俄里翁星系中的襲擊之後才正式承認剜度氏族作為人類的威脅。[12]

俄里翁之戰

全副武裝的剜度氏族

在2712年2月2日,一支剜度氏族部隊的突然襲擊開始了俄里翁之戰[15][16] 在剜度氏族的襲擊下,UEE的艦隊遭到重創,撤退至台博爾和卡利班星系,並被迫放棄了整個俄里翁。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由一艘"王船"級母艦領導的剜度氏族氏族對俄里翁三號進行轟炸,使用反物質炸彈摧毀了行星表面,然後開始對該行星進行採集。[11][12]

維吉爾大撤退

在剜度氏族襲擊昔蘭尼(維吉爾一號行星),轟炸並"收割"該行星後,UEE放棄了維吉爾星系,使之無法居住。在這些事件中,數百萬平民撤離時喪生。

方舟計劃

梅塞爾王朝落幕後,新的皇帝試圖制止之前的暴力歷史,並與剜度氏族建立外交關係,邀請他們參與方舟計劃[17]不過時至今日,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哪怕一個剜度氏族的部落願意建交。

卡利班陷落

剜度氏族在2871年進行的第二次進攻導致卡利班星系的陷落。[18][19] 儘管生活在對剜度氏族襲擊的恐懼中,但阿雷米斯在2920年代至2930年代期間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經濟繁榮。[4]

全面戰爭

在數年的「和平」之後,[20] 剜度氏族於2945年十月五,六日襲擊了新科爾沃埃斯蒂利亞(阿雷米斯上的定居點),吹響了全面戰爭的號角。

The concept of Vanduul armor shown in Around the Verse on 2018-06-28

家園

目前尚不清楚剜度氏族是否擁有一個家園星球。他們的家園星球可能已被摧毀或被遺棄,導致剜度氏族分散並成為了船上的游牧名族。另外,年輕和雌性剜度氏族的居住地也是未知的。對X12(被人類捕獲的剜度船隻)船員的基因分析顯示,所有樣本都具有多樣化的基因庫,這表明群體或氏族由不密切相關的個體組成。可能在他們的家園星球上,氏族和獸群(僅由雄性個體組成)是通過基因選擇程序形成的,並且在其餘的生命中與他們的氏族一起度過。

Vanduul Warrior Concept Art

政治體系

剜度氏族=的政治體系被描述為一種精英領導體制,即權力和財富授予社會中最有才能的成員。這是一種基於才能和能力的政治哲學。

剜度氏族文明的分散結構使得與整個物種進行談判幾乎不可能,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個體氏族表現出除敵對以外的任何姿態。[21]

不同的流浪氏族之間幾乎沒有溝通。每個艦隊都作為自己的社會運作,擁有獨立的規則、法律和習俗,由該氏族的首領頒布。因此,與剜度氏族作為一個整體和平共處或建立外交關係可能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文明體系。

社會和家庭結構

剜度氏族從未建立永久定居點,因此在占領的星系中不會主張土地所有權,而是直截了當地消滅一切威脅,利用專門的收割者對占領的行星表面進行襲擊和掠奪,然後一旦該行星的資源被充分耗盡,他們就會遷移到新的地點。他們似乎對保護潛在的「資源地」不感興趣,這可能是他們游牧和侵略性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

剜度氏族的家庭結構與人類非常不同。有一項傳統貫穿於所有剜度氏族:一旦孩子成年(通常相當於人類的13-14歲),他們就會被家族驅逐。在離開之前,父母會為孩子製作一把刀。這把刀將成為孩子在成年後唯一的財產。因此,這些刀是他們一生中珍貴的財物。他們將不再從家人那裡得到任何金錢、住房或任何形式的支持。新認可的成年人所取得的一切都始於這把刀,然後不斷發展壯大。因此沒有金錢或影響力的世襲傳承制度,全部依賴孩子後天自行的努力。

Size Comparison

外交關係

UEE(人類)

未知原因,但他們和人類拒絕進行任何和平性質的交流。

巴奴

至少有一個深入剜度氏族領域的星系實質上是巴奴人的所有地。[22] 根據2013年的《作家指南》,剜度氏族和他們之間的關係被描述為「不穩定但友好」(待考證)。[23]一些氏族與巴奴國家有貿易往來。[24] 人類對於這兩個種族之間的貿易關係的程度並不清楚,因為巴奴人作為已知空間內最出名的商人一直在積極地保密這方面的信息。[25]


希安帝國

根據《作家指南》的描述,剜度氏族和希安帝國之間存在許多不友好的故事。一些氏族與希安帝國保持貿易關係。但希安人將剜度氏族視為野蠻人,而剜度氏族則將希安人視為「幕後黑手和懦夫」,這並不令人意外。[24]

信仰

由於剜度氏族文化對團結的強調,高層力量對個體生活的干預或影響的觀念從未在剜度氏族社會中得到接受。因此,「自我」在剜度氏族社會中備受尊重,因此,最接近剜度氏族的宗教是對特定個人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欽佩。

剜度氏族的青年接受的教育包括對過去優秀剜度氏族成員生活的了解。具體包括他們所做出的選擇,以及他們如何克服環境並脫穎而出的經歷。[24]

個體性格

從純粹的人類學角度來看,剜度氏族的行為方式類似於典型的偷獵者。他們是一個非常封閉的物種。他們很少與自己氏族以外的人進行互動,甚至很少與其他剜度氏族成員互動。如果你與剜度氏族進行對話(貿易),會發現這個種族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正在進行的業務中,隨便的寒暄被認為是低效和冒犯性的。

在戰鬥中,剜度氏族是無情而堅韌的。在經典的襲擊案例中,他們會快速而猛烈地攻擊,從不留下倖存者。多年來,隨着他們了解人類建築物的目的,他們已經調整了進攻的戰術。氏族會首先襲擊高價值的建築物(通信設施、醫療設施等),以最大程度減少抵抗的機會。

雖然與剜度氏族進行貿易對話對於個別人類來說可能是困難重重的,但這是可能的。[24]

生物學特徵

剜度氏族有能力在真空的太空中存活一段不確定的時間。在與UEE之間的戰鬥中,例如維加二號的戰役中,報道觀察到他們在沒有任何防護裝備的前提下於艦船表面上自如地移動,且沒有任何痛苦的跡象。[26]

語言

Ancient Vanduul scripts

剜度氏族使用准象形文字。莫斯科大學的一個翻譯團隊對該語言進行了調查研究,儘管剜度語在被完全破譯之前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1] 藝術家Britton Watkins創造了這種語言[27]

根據Sipola(2016)的說法,由於《42中隊》的表演鏡頭,一些剜度語的單詞已經被揭示出來。[27] 這些單詞(以國際音標符號書寫)包括

  • [ˈkurae ʃalˈjuve:]
  • [ʒaˈlaθ ʔaqˈqaθ:on: ˈminːa::]
  • [iwe:hah:ih:ohʃdavo:hpunahdoh]
  • [ˈkai ˈfisad ˈjusa ˈkujamˌlaχ↗nu::]
  • [χeχo:lda:ˈvedna::]

她還指出,剜度人的身體顏色會根據他們的情緒而改變。[27]

Andy Serkis表示,剜度語是一種非常喉音和刺耳的語言。[28]

背景

設定

Note: This section includes several SPOILERS of Squadron 42 and Star Citizen storyline.

剜度氏族的設計旨在與座落於歷史上的"瓦達爾人"和"西哥特人"(二者均為古代日耳曼人)有所相似之處。[29] [30] [31]或是4-5世紀左右的野蠻部落。[3] (野蠻的,好鬥的,游牧的)[32]). 根據克里斯羅伯茨的說法:「我們選擇了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滅亡作為背景,但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故事發生在群星之間」" [31] 在某個層面上,你會看到非常簡單的戰爭,就像羅馬帝國末期的軍隊對抗蠻族大軍一樣。" [3] 他還說過:「所以我們在遊戲開始之前,分裂尚未開始」(指的是類似於君士坦丁堡這樣的的地球殖民地)[3] 接下來這兩個陣營之間將會發生分裂,然後我們將在遊戲中進行一次對地球的洗劫事件,就像對羅馬的洗劫一樣。" [3]這是對西哥特人(於410年洗劫羅馬)和汪達爾人(於455年洗劫羅馬)的參考。汪達爾人在與阿蘭人和蘇埃比人一同被匈奴人逼迫於409年越過萊茵河後,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經過多年的流浪後,他們在西班牙建立了一個短暫的王國,然後又在迦太基建立了王國。在455年,伴隨着另一場羅馬內戰,他們受到了羅馬勢力派別的邀請,來消滅被宣布為新皇帝的羅馬篡位者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姆斯。他想將自己的兒子與已故皇帝的女兒結婚,這一舉動在羅馬貴族中引起了反抗。當汪達爾人的軍隊到達羅馬時,羅馬的防禦者毫無抵抗地打開了城門。佩特羅尼烏斯要麼被市民投石,要麼被自己的衛隊殺害。}}

概念設計

" 他們是一群拾荒者。他們不創造技術,而是吸收其他種族的技術,並對其進行修改以適應自己的需求。因此,他們非常擅長理解事物的工作原理,並通過修改和組合來使其為自己所用...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的外貌,也不知道藝術為何物。他們存活的目的只是為了征服、吸收和同化,並變得更強大。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武器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致風格,你經常可以看到其中包含其他種族和其他技術的原因所在。"
Michal Kozlowski, Around the Verse: Vanduul Blade & Shops 'n Trade [33]

瑣事

  • 剜度氏族是《Shroud of the Avatar: Forsaken Virtues》遊戲中的一個故事背景,其中汪達爾長槍(Vanduul Polearm)是該種族的唯一已知遺物,這是兩款遊戲之間的跨促合作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星際公民》(Star Citizen)包括了新維亞十字弩(Novia Crossbow)。這部分是由於克里斯·羅伯茨和理查德·加里奧特(Richard Garriott)曾在Origin Systems公司共事,在那裡《Wing Commander》系列中已經可以在《尤爾特瑪》(Ultima)中找到墜毀的基爾拉斯人飛船。

鏈接

腳註

引用

  1. 1.0 1.1 Vanduul Warship Analysis. 通訊鏈接
  2. 2.0 2.1 2681 - Scorched Earth. 通訊鏈接
  3. 3.0 3.1 3.2 3.3 3.4 Chris Roberts On PC Gaming, Going To Space, Rock - Paper - Shotgun from 2012-10-27. Accessed 2016-11-03.
  4. 4.0 4.1 Star Citizen: Lorema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 Vega System from 2012-10-27. Accessed 2016-11-03.
  5. Congress Now - Vega II Recognition Review. 通訊鏈接
  6. Empire Report - Victory on the Vanduul Front. 通訊鏈接
  7. Galactic Guide: Vega System. 通訊鏈接
  8. Virgil II - Ark Starmap. 方舟星圖
  9. Galactic Guide: Virgil System. 通訊鏈接
  10. Galactic Guide: Tiber System. 通訊鏈接
  11. 11.0 11.1 11.2 Jump Point: Orion System. 通訊鏈接
  12. 12.0 12.1 12.2 This Day in History: The First Step Back. 通訊鏈接
  13. 13.0 13.1 Galactapedia: Vanduul-Human First Contact, acc. 2020-01-03
  14. Starmap: Vega System
  15. Starmap: Orion System
  16. Galactapedia: Battle of Orion, acc. 2019-01-03
  17. The ARK Starmap. 通訊鏈接
  18. Starmap: Caliban System
  19. Galactapedia: Fall of Caliban. acc. 2019-01-03
  20. Congress Now. 通訊鏈接
  21. Writer's Guide: Part Seven. 通訊鏈接
  22. Writer's Guide: Part Four. 通訊鏈接
  23. Writer's Guide: Part Six. 通訊鏈接
  24. 24.0 24.1 24.2 24.3 Writer's Guide: Part Seven. 通訊鏈接
  25. Youtube: Star Citizen Live: Alien Week Roundtable (June 2020), min. 00:40:40, acc. 2020-06-13
  26. Instagram: 2951 Alien Week fact #4 Accessed 2021-08-12
  27. 27.0 27.1 27.2 Analysis of Vanduul phonology, p.1, Tuomo Sipola, 2016.
  28. Squadron 42: Behind the Scenes - Andy Serkis, 2016-03-18. Accessed 2016-11-03.
  29. 4th Anniversary Livestream (Youtube) from 2016-11-19. Accessed 2016-11-20.
  30. Wikipedia-logo-v2.svg Vandals
  31. 31.0 31.1 Creator Chris Roberts talks Star Citizen, The Ambitious Space Sim on steroids from 2015-03-18. Accessed 2018-08-21.
  32. Wikipedia-logo-v2.svg Vandalism#Origin_of_the_term
  33. Relay Transcript - Around the Verse: Vanduul Blade & Shops 'n Trade. Accessed 2018-06-10.
Cookies 幫助我們給予服務內容。依您有使用我們的服務,代表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